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

发布日期:
2017-09-09
出处: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7,33(10):158-174.
摘要:

为帮助临床医生在肝硬化腹水及其相关并发症的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肝病、消化、感染、药学和统计等领域的专家编写了本指南。本指南不是强制性标准,不可能包括或解决肝硬化腹水诊治中的所有临床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可以指南为参考,充分了解病情,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全面合理的个体化诊疗方案。

展开

部分内容仅可在
临床指南app 查看下载

阅读免费指南
发送到邮箱

收藏

分享

评论
提交评论
3369665
2020.10.15
回复
受益匪浅
润叶2016
2019.07.15
回复
对临床医师帮助很大!
杏林潭影
2018.07.08
回复
腹水诊断:超声最佳。移动性浊音阳性提示腹水量>1000ml。通常需评估腹水,明确性质,可做腹穿抽腹水送检。如中性粒细胞数>250*10∧9,考虑自发性腹膜炎。结核与肿瘤以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 腹水分为三级: 1级,少量,B超深度<3cm,通常伴随并发症少,通常对利尿剂敏感,可门诊治疗。 2级,中量,B超深度3-10cm,通常伴并发症多,需住院。 3级,大量,B超深度>10cm,必须住院。
2812201
2018.07.05
回复
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杏林潭影
2018.07.02
回复
腹水诊断:超声最佳。移动性浊音阳性提示腹水量>1000ml。通常需评估腹水,明确性质,可做腹穿抽腹水送检。如中性粒细胞数>250*10∧9,考虑自发性腹膜炎。结核与肿瘤以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 腹水分为三级: 1级,少量,B超深度<3cm,通常伴随并发症少,通常对利尿剂敏感,可门诊治疗。 2级,中量,B超深度3-10cm,通常伴并发症多,需住院。 3级,大量,B超深度>10cm,必须住院。
杏林潭影
2018.07.02
回复
腹水诊断:超声最佳。移动性浊音阳性提示腹水量>1000ml。通常需评估腹水,明确性质,可做腹穿抽腹水送检。如中性粒细胞数>250*10∧9,考虑自发性腹膜炎。结核与肿瘤以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 腹水分为三级: 1级,少量,B超深度<3cm,通常伴随并发症少,通常对利尿剂敏感,可门诊治疗。 2级,中量,B超深度3-10cm,通常伴并发症多,需住院。 3级,大量,B超深度>10cm,必须住院。
杏林潭影
2018.06.29
回复
腹水诊断:超声最佳。移动性浊音阳性提示腹水量>1000ml。通常需评估腹水,明确性质,可做腹穿抽腹水送检。如中性粒细胞数>250*10∧9,考虑自发性腹膜炎。结核与肿瘤以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 腹水分为三级: 1级,少量,B超深度<3cm,通常伴随并发症少,通常对利尿剂敏感,可门诊治疗。 2级,中量,B超深度3-10cm,通常伴并发症多,需住院。 3级,大量,B超深度>10cm,必须住院。
杏林潭影
2018.06.29
回复
腹水诊断:超声最佳。移动性浊音阳性提示腹水量>1000ml。通常需评估腹水,明确性质,可做腹穿抽腹水送检。如中性粒细胞数>250*10∧9,考虑自发性腹膜炎。结核与肿瘤以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 腹水分为三级: 1级,少量,B超深度<3cm,通常伴随并发症少,通常对利尿剂敏感,可门诊治疗。 2级,中量,B超深度3-10cm,通常伴并发症多,需住院。 3级,大量,B超深度>10cm,必须住院。
杏林潭影
2018.06.29
回复
腹水诊断:超声最佳。移动性浊音阳性提示腹水量>1000ml。通常需评估腹水,明确性质,可做腹穿抽腹水送检。如中性粒细胞数>250*10∧9,考虑自发性腹膜炎。结核与肿瘤以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 腹水分为三级: 1级,少量,B超深度<3cm,通常伴随并发症少,通常对利尿剂敏感,可门诊治疗。 2级,中量,B超深度3-10cm,通常伴并发症多,需住院。 3级,大量,B超深度>10cm,必须住院。
杏林潭影
2018.06.29
回复
腹水诊断:超声最佳。移动性浊音阳性提示腹水量>1000ml。通常需评估腹水,明确性质,可做腹穿抽腹水送检。如中性粒细胞数>250*10∧9,考虑自发性腹膜炎。结核与肿瘤以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 腹水分为三级: 1级,少量,B超深度<3cm,通常伴随并发症少,通常对利尿剂敏感,可门诊治疗。 2级,中量,B超深度3-10cm,通常伴并发症多,需住院。 3级,大量,B超深度>10cm,必须住院。
查阅更多
上传者信息
Lex666
于2017-09-09上传
编者信息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是中华医学会下属的肝病学官方学会,成立于1992年。学会下设6个学组,分别为病毒性肝炎学组、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肝衰竭及人工肝、肝纤维化学组、肝癌学组、药物性肝病学组。其拥有官方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

置顶